转发:《河北好人 | 刘满仓:以镜头为“笔” 孜孜不倦推介魅力家乡》
2020-11-23

刘满仓,男,1962年出生,遵化市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,遵化市摄影家协会主席,新华社签约摄影师。作为遵化本土摄影家,他积极承担起宣传家乡,推介家乡的责任,把镜头对准了家乡的山山水水,较好地在中央级媒体宣传展示了遵化经济社会发展成果,树立了唐山良好的外部形象。先后荣获河北省2018年“新春走基层”活动先进个人、2017年度唐山对外宣传先进个人、2018年度唐山对外宣传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。
为发展,不辞辛劳
摄影是个辛苦活,新闻摄影更是如此。为采集第一手新闻资料,刘满仓起早贪晚、不辞辛劳,近两年间,行程40000公里,拍摄反映遵化各项事业发展的新闻摄影作品800余组,其中200多组分别刊发在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光明日报、农民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,为扩大遵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几年来,从长城之巅到旅游景区,从田间地头到大街小巷,从项目现场到企业车间,从美丽校园到蔬菜大棚,他把镜头对准工人、农民、学生,对准民俗、民事生产、节庆活动等,他拍摄的照片,准确反应了遵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全面展现了遵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美丽画卷。
为了拍日出,天还没亮他就早早的出发了,因为他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赶到目的地,把设备调试好;为了拍月亮,他要守到深夜才收工,因为那时的月亮最大、最亮、最圆;为了拍雪后的长城,他要趁着雪还没有融化就爬上高山,因为他要捕捉最美的画面;为了拍摄“水映碑楼”的奇观,他冒着大雨赶到清东陵,一等就是几个小时……他虽然年近六旬,腰痛病经常发作,但他却一直奔走在摄影的路上不停歇,为遵化的宣传工作不遗余力。
拍美景,独具慧眼
新闻摄影讲究实效性和快速性,刘满仓有一双捕捉新闻的慧眼,节日、时令、农事、特殊天气、特殊事件等等,他总能准确地把握新闻热点,让新闻摄影作品能在国家级媒体发表。
迎新年,他走进学校,拍摄学生制作的主题作品,展现欢庆节日的喜乐氛围;过春节,他走进景区,拍摄遵化多彩的庙会活动,捕捉浓浓的年味;暮春时节,他走上田间,拍摄农民田间劳作的场景,展现遵化大地一派忙碌的景象……总之,他凭借一双慧眼,让遵化频频登上国家级媒体。
除了时效性和快速性,刘满仓的摄影作品更具美感和艺术性。把艺术创作与新闻摄影有机的结合起来。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。把带有形式美感的艺术图片,赋予新闻语言叙述;运用摄影技巧,通过不同的视角,把新闻摄影作品赋予艺术性。为了拍摄一组好的图片,他经常废寝忘食,放弃节假日,以至于妻子抱怨他“总是在外拍照片,把家当旅馆”。
讲担当,不忘初心
刘满仓原本是遵化电视台一名普通的记者,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,在摄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、越走越宽。现在,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同时还兼任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、唐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和遵化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务。
一花独放不是春,刘满仓深知个人力量终究有限,在奋力宣传遵化,展示遵化的同时,刘满仓始终坚持传帮带,定期组织开展通讯员摄影技术培训,在他的引领下,全市宣传工作者的新闻素养和摄影水平进一步提升,一批基层摄影家、社会摄影爱好者逐步成长起来。此外,刘满仓还利用节假日,无偿到周边县市区开展摄影技能培训讲座,得到了当地宣传部门和摄影爱好者的欢迎和肯定,为唐山乃至河北省对外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多年来,在他的带领下,遵化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极大提升,仅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称号的就有20多人,这在一个县级市是少见的。多名名会员在国家、省、市摄影比赛中获得大奖。
爱摄影,执着追求
作为一名基层的通讯员,一年100多组图片在国家级媒体刊发,这在唐山地区是绝无仅有的,就是在全国也是少见的。刘满仓的成功,来自于他对摄影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。
自2000年以来,他的摄影作品在国家、省、市各级大赛中获奖无数。在摄影创作过程中,刘满仓特别注重主题的选取,构图、用光等表现手法的运用,他常常打破常规的模式,在摄影创作的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视点。 如果你观赏过他的清东陵摄影作品就可以看出,他的作品或给人以波澜壮阔的伟岸之美,或给人以悠然静谧的细腻之美,或壮阔,或清新,或洒脱,或幽静,而每一幅画面都在倾诉着他对于家乡深厚的情感。
2015年,当得知自己被评选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,刘满仓毅然决定从自然风光摄影转向新闻摄影,用手中的镜头对准家乡的大街小巷、发展一线,从此他在新闻摄影领域里开拓了一片天地,经过不断地摸索,每年都有百余组摄影作品在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发表。
一分耕耘、一分收获。刘满仓用镜头记录,通过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平台,充分展示了遵化经济社会发展成果,让遵化走出河北、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